English

众口评说电视节目“庸俗化”

2000-02-0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李春利 我有话说

通讯卫星信息远播,有线无线网络延伸,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让电视节目极大地丰富起来,也让电视人在激烈的竞争中显得有点心力不足。面对观众平均6秒钟就要调换一次频道的现实,许多电视人在尝试电视节目大众化的同时,也把大量摹仿而来的搞笑节目,戏说调侃式的连续剧,新潮怪异的流行音乐,越来越奢华铺张的晚会场景和高额回报的有奖收视当成了提高收视率的法宝。然而,当游戏玩乐遍布荧屏、矫揉造作引领时尚、胡编滥造占领了太多精神空间的时候,人们终于发问:电视节目怎么变得这么庸俗了?

通俗不等于庸俗

当年,让电视节目摆脱空泛的“假、大、空”的政治模式,向老百姓贴近,向通俗化、大众化发展是许多艺术工作者的共识。然而,随着商品大潮的冲击,电视作为最广泛的传媒形式又在各种诱惑面前有了滑向庸俗化一端的趋势,这使不少怀有责任感的有识之士忧心忡忡。

电影《凤凰琴》、电视剧《红岩》的导演何群在谈到对电视节目的看法时感触颇多,他说:“通俗是大众传媒必须追求的方向,然而,通俗不等于庸俗。”他提到现在很多演员盲目地照搬国外或港台不入流演员的装扮,以为把头发染红、染黄,男的戴耳环、女的剃个超短头就是新潮就是通俗歌手的做派,更有人把绯闻当成新闻炒作,可悲的是这些人还频频出现在电视节目中,对青少年形成了误导。演员牛振华坦率地说:“通俗化的节目不应只是一个样式,不至于有了一个《快乐大本营》,各个电视台就群起仿效,克隆出一连串的游戏节目,这样做不但没有了自己的特色,还在一味争抢观众中降低了节目的档次。在这类节目中,嘉宾不分男女老少,表现出对低档玩乐的兴趣,演员像小丑,夸张的表演、答不出问题的尴尬不但起不到传播知识的作用,而且让人很反感。”中国社科院编审王毅对于电视节目的忧患意识更加深刻,他说,据对一个晚上黄金时段节目的统计,30多个频道中有11个放的是清宫戏,长辫子男人和大片脚女人勇敢的恋爱、打斗,7个台是娱乐节目,现场观众和嘉宾演员一起出洋相,还有5个台放的是纸醉金迷的国内外大款的夜生活,结果只有一个台播放的是现实题材的戏。在这样的统计面前王毅惊呼:电视节目难道只能如此吸引观众吗?面对这样的提问,中央电视台审片小组负责人陆善家说:“无论怎样的诱惑,以中央电视台为龙头的主要电视频道应该努力坚持精品原则,不能让电视节目在老百姓心中失去应有的地位。”

消费不是浪费

电视作为一种文化消费走入千家万户之后,在丰厚的广告效益下不断地壮大着自己的经济实力,这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电视制作的奢靡。一些晚会喜欢用“人海”、“灯海”制造氛围,一些歌手热衷于穿梭在红男绿女中尽显派头,更有相同的“月老红娘”、相似的“快乐天使”在不同频道的近似栏目重复着相同的故事。中国电视纪录片协会会长陈汉元感慨地说道:“当年艺术大师侯宝林先生一身长衫,一把折扇,没有大的形体动作,只靠眉目传神,讲既通俗又有品位的故事,便能博得观众的热爱。而现在的一些演员在布满机关的舞台上,不是摔跟头,就是弄出大响动,花了不少力气,拼命找乐儿,可是观众仍然不买帐,这实际上是一种浪费和浅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青年导演这样说:“国外一些奢华的演出方式、大型的制作,也影响着我们国内编导的观念,有些人便一味学人家的皮毛,而没有学到本质的东西。”这位导演举例说,不久前的一台晚会,编导让舞蹈演员穿上彩陶跳舞,先不说彩陶的塑型、花纹是否经得起考证,单说巨大的彩陶造型完全束缚了舞蹈演员的表演,舞蹈的虚拟空间、想象力,婀娜多姿的舞蹈语汇都在看图说话式的所谓“传统文化”表现方式中黯然失色。电影学院教授林洪桐也对某些电视节目一味追求豪华表示异议。他说,在2000年新年世界各地的庆典活动上,很多国家的庆祝场面并不铺张,比如日本在2000年钟声敲响的时刻,正好是一位女歌手升在半空深情歌唱,没有歌伴舞,没有大型的制作,却显得热烈而脱俗。林教授说,文明、古老的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姿态,这种姿态要靠文化素养来支撑,任何猎奇的、怪异的、浮躁的东西都不能长久地吸引观众。

据悉,对于观众反映极大的电视节目、电视晚会的张扬之风,有关部门已经开始纠正。今年文化部的春节晚会就提出了“简朴、红火”的原则,取消了与内容无关的豪华外包装,用演员真挚的表演、高质量的节目赢得观众。看来,电视文化消费正逐步走入正轨。

迎合还是引导

一部《还珠格格》卖出了55万元人民币一集的天价,让制片商、发行商、后电视产品生产商大发其财,一时间与“格格”有关的一切都成了抢手货,这不能不让一些电视节目制作人眼红心跳。但是,也出现了孩子学“格格”闹出了人祸,家长要状告“格格”制作者的事情,让许多人为孩子的将来担忧。国际信息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翁寒松说:“电视功能有与生俱来的两重性,作为大众传媒,它为了吸引人的目光有媚俗的一面,但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它也有提供好的精神产品、引导人积极向上的功用。如何协调好这两方面的关系,关键在于电视人自身的素质。”北京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史东明说,电视人应该成为一个文化向导,引领观众去思考,提高欣赏趣味,而不是一味迎合某些低级趣味,让电视节目就低不就高。他举例说,比如对主持人的使用,不必都是美女,那些年轻、漂亮的女孩如果没有什么文化底蕴就会显得更加苍白无力,不如像国外的某些节目学习,让那些睿智、幽默、经历丰富的中老年人加入主持人的行列。对于这一点,林洪桐教授也非常认同,他认为,名人的概念不是明星,所以,包括电视台在内的所有媒体都不应一味炒作明星,让一个“羽毛”般轻盈的小人物一夜之间变成“运载火箭”上天,这其实是不正常的。陈汉元说,电视制作人一定要有责任感,你播出什么信息,对孩子、对青年、对广大观众会有什么影响应该考虑进去。他认为,几个大的电视台应该首先带头调整观念,多在节目质量上下功夫,而不是只靠强制收视性质的“有奖竞猜”来吸引观众。演员方青卓在谈到电视节目的发展时说,电视节目也应该清理一下自己的“文化垃圾”,让“玩”电视的人走开,让“吃”电视的人下岗,让“干”电视的人站在潮头引领观众品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